在香港電影中時不時會看到這種牌,其實在內地,很多人的爺爺嫲嫲以前也在打這種牌,雖然不知道是玩什麼但卻成為很多人兒時的回憶。
這個叫天九牌,傳說此牌從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宣和牌演化而成,打天九和麻將一樣,都是中國國粹,是一個講求思考丶記性丶運氣和捉心理的遊戲。在香港街頭小巷,至今還可以看到這些傳統的中國骨牌,從牌九到麻將,見證著一段香港歷史進程。
在油麻地廟街的街頭,抬頭看到一個大大的招牌「雞記麻將」,歷史節點從這裏開始。這家店的創辦人林坤,當時13歲的他到了香港,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油麻地雞欄做小工,每月人工只得一毛半,以低廉價錢收購瀕死雞只,再煮成鹵水雞在街邊擺賣,大受歡迎,街坊亦稱呼他做「阿雞」。
到了1932年,他在廟街開了一間「雞記士多」,士多就是Store的中文粵語翻譯,當時在香港,華人一般在老闆的姓氏後加士多,於是就有了王記士多,陳記士多,徐記士多。
雞記士多當時還賣水果和糖水,但生意一般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麻雀,於是他向街坊提供免費麻雀耍樂,藉以帶旺人流,有地方,也不可能白打,大夥兒贏錢的就自覺給些佣金,這就成為香港麻雀店的雛形。
由於有利可圖,一時間香港街頭的麻將店雨後春筍般的湧現,到了1955年,港英政府準備立法全面禁賭,於是,這些麻雀店們就成立了「港九麻雀商會」,林坤成為主席,向港英政府爭取生存空間。
但要和外國人解釋麻將可相當困難,林坤使出渾身解數,他說中國人打麻雀就跟你們玩撲克一樣,如果要禁止麻將,你必須一視同仁連撲克就禁了,還有,玩撲克你可以在家裏靜靜的打,但麻將不行,缺一不可,聲音還很吵,他們的麻將館就可以做到互補。
從什麼是麻雀到麻雀怎麼打,跟英國人打橋牌一樣,建議怎麼監管,經過他四個月的遊說,外國人們都懂了,中國人沒麻雀真的不行!於是,1956年,港英政府將麻將合法化,一副麻將有144只牌,於是發出144個牌照,當時,還很文雅叫麻雀學校,所以在香港,去打麻雀也叫「交學費」。
這樣,油麻地的雞記成為香港第一間持牌麻雀館。
在香港,在外面打麻雀有兩種地方,都需要申請牌照,一個是麻雀會,一個是麻雀館,最大的分別是麻雀會是會所牌照,不可以抽佣,麻雀館就可以了。
在麻雀館的桌子上面掛著一個盆子,這就是俗稱抽水袋,水就是財,抽水就是抽佣。按法例,每鋪麻雀可以抽0.5%水,最好的麻雀館,一天抽水可獲利上百萬元,而這個抽水袋是用來幫助客人兌換大鈔零錢的工具。
麻雀館的牌照名字就叫「麻將/天九牌照」,而且有規定時間(中午12時至晚上12時)經營麻雀館,至今香港還有將近60間的麻雀館,都集中在旺角丶油麻地丶灣仔丶北角、荃灣。
每張桌子都有固定的最低投注限額,所以大家互不認識都可以在一起打麻雀,當然,最怕有人來出老千,這時候,練得一雙「慧眼」的看場就知道了,請他們出去也很簡單,就說「外面有人找你們」。
為了留住客人,館內還有專門的跑腿,例如幫客人去買煙,交水電費,甚至幫師奶去買菜,買飯,甚至帶孩子都有,一個麻將館,生活色彩接地氣,也是香港傳統文化特色的一種。